有哪些谈过很多次恋爱你才明白的道理?

有哪些谈过很多次恋爱你才明白的道理?


二十出头的时候,我很着急于建立一段关系,下载约会软件、参加各种聚会、遇到感兴趣的对象就会上去要联系方式,短时间内聊天上头陷入恋爱状态。我一度通过这种看似勇敢的行动构建起亲密关系,短的一两个月,长的两三年。但当时建立的关系,都像是在沙漠中寻找水源的人饮鸩止渴一般,喝下之后总是肚痛难忍。

直到如今终于接近三十岁,我从失败的情感中汲取经验,终于不会再冒失地闯入一段关系。这些年明白的道理,都是些个人视角的珍贵经验:

 

1.逆着人性的恋爱无法长久

爱情童话会告诉你,爱就是毫无保留地付出,然后你发现真的这样做了之后,他人往往察觉不到你的牺牲,而是会觉得你没有感觉。放弃自己的事业、朋友、爱好,把自我价值完全捆绑在被对方需要上,一开始你会为彼此变得更亲密而感到欣慰,但长久的心理失衡会把自己撕扯得越来越难受,最终让这段关系走向尽头。

人性的底层代码是趋利避害,说起来是老生常谈,但上头的时候人总是会忘记这一点。一个持续亏损、价值感缺失的人,会本能地感到痛苦和匮乏,这种痛苦不会转化为爱,只会转化为怨气——“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不能同样对我?”爱源于盈余,一个掏空了自己的人,给出的不再是爱,而是沉重的债务。

 

2.沟通不是本能,而是需要学习的技能

还记得自己24岁的时候,对于如何处理愤怒这个命题很不成熟,当时和前任租在和别人共用厨房的空间,他做饭毛手毛脚,我对他大吼大叫,后来发现对方让自己没有安全感的行为时,也会本能地咆哮。

伴侣间的沟通就像开车,没人一出生就会握方向盘,我们却理所当然地认为一进入关系就该自然懂得如何与伴侣“驾驶”情感。进入关系,起初我遇到问题总会像个原始人,饿了就哭喊、被抢了食物会怒吼、达成不了想法会尖叫,会把“你就是不关心我”挂在嘴边。但好的沟通其实是用对方能理解的语言说话,它不是用来消灭所有分歧的武器,而是在分歧之间搭建一座桥梁的工具。

如何在发生冲突时依然保持理智,甚至怎样才能好聚好散,给这段感情划下一个体面的句号,这些都是需要学习和训练的。

 

3.Timing有时候比爱不爱更重要

我一直认为把爱情讲到极致的电影就是“爱在”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里,杰西和塞琳在火车上相遇,用一整夜时间走遍维也纳,分享所有思考和秘密的激情与共鸣。但当时的他们只是两个快乐的流浪者,一个美国穷小子,一个法国女学生。他们的未来是两张白纸,但方向未定,根基未稳。

九年后的书店重逢,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丝毫没有减弱,各自在不如意的感情里,无数次回想并美化了那个维也纳的夜晚。这份“未完成”的执念,让重逢时的爱意附加了巨大的能量。于是《爱在日落黄昏时》的结尾,塞琳伴着吉他唱歌,杰西看着她,最终错过了回美国的飞机。

这个看似浪漫至极的结局,背后真正的推手是时机。如果杰西婚姻幸福,他不会留下。如果塞琳心有所属,她不会向他展露脆弱。

爱是一颗种子,它本身就存在。但这颗种子能否发芽、生长、最终开花结果,不取决于种子有多好,而在于它是否被撒在了合适的土壤、季节和气候里。偶尔的好感是非理性的,但持久的爱却是理性的。

 

4.要找一个专注于彼此的伴侣

找一个能彼此专注的人,找的不是一个24小时围着你转的卫星,它的核心是建立一种可靠的情感响应机制。一段健康的关系应该是一个充电站,两人从中汲取能量,更好地去面对外部世界。当你感受不到这一点,会迫切地需要被爱,这时散发出的不是魅力,而是自我缺失和脆弱性。 

你不再有精力去计划一次有趣的约会或分享生活的趣事,而是把大量心智用在破译对方的行为上。你本该用于发展爱好、专注事业、和朋友相聚的时间,被用来自我安抚和填补空虚。可能是不断找朋友分析感情问题,可能是通过购物、暴食来缓解焦虑,也可能是独自失眠、内耗。

 

经历了这些年的跌撞,我依然期待爱情,但不再焦虑于它的到来。我把时间花在让自己更平静上,或许等到爱的人出现时,自己也会有更恰当的心境。

责任编辑:舟自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