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辞后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
作为一个gap3年重回职场的人,多少应该有点发言权。当然每个人都是独立个体,这里只分享自己的想法。
首先,裸辞原因大家千差万别,有的人可能觉得受不了当前工作,有的人可能觉得自己另有所求,当然还有一部分人,是真的真的累了。
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还是应该有一些积蓄吧,毕竟这是最现实的一面。
回想起来,我当时裸辞,纯粹是觉得在做的事情不是我想要的。
那时候,很难想象未来日子里还是每天看一堆又一堆机构甩来的,你又不得不看并给出专业意见,又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稿子。
除了折磨还剩下什么?这是我裸辞前每天在阳台抽烟的时候问自己的问题。
最后的答案是没有,于是我就离开了。
没想到吧,人是可以大方承认自己不擅长某些事情的——当然我是做了一个站内大爆款之后走的,算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吧。
但也清楚,这种东西不可复制。
选择裸辞是想着自己做点什么,最次也想过上一种自由创作和吸收的生活吧。
一开始很快乐,头一次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疯狂看自己喜欢的电影、书。
在北京的冬天早上吃麦片喝牛奶,在午后的书桌前感受暖气余温,喝朗姆酒吃薯片看美剧笑出声来。
但很快过去了兴奋期,开始疲倦,思考要不要重新找工作。
但来找我的工作我都大概知道要做什么,很难有挑战的兴趣。另外我觉得在这段时间还没有真正获得想要的东西,索性就继续下去了。
大概“一年之后”是一个节点,这段时间是真的有些煎熬,迷茫,经常情绪不好。然后一根一根抽烟,看着窗外,去公园发呆。或者干脆就硬着头皮认识很多本来不会有交集的陌生人,一起喝酒聊天吹牛,但往往之后是感到更加空虚和无意义。
其本质原因,现在想来还是: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但忘记了,人是很难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行动起来才是根本。
好在有一件事我从来没停下来,那就是吸收。
吸收各种意义上的营养,去看、去听、去感同身受。
看UFC,看古今拳击比赛,看热门冷门剧,看稀奇古怪的书,看新闻时事和所谓内幕评论,看中外历史与奇奇怪怪的人。
像疯狗一样贪婪而自由地汲取这个世界上目之所及的泛文娱产业的全部营养。
还系统看了很多以前一直没有机会看的导演全集。
从一个创作者的处女作开始,一步一步,到最后的遗作,全部看完。
结合了解去设身处地想象他的一生。
如何成长,怎样进步。
美学风格的变化还有性格的转变。
叙事的偏好或者节奏的转换。
真的很有意思,
在神游之中成长,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沉浸式成长。
后来因为家里的事情,离开北京回到老家。
生活节奏更慢了,有时间把过去的一些积累翻出来开始写作。
除了偶尔的投稿约稿外,还出了一本电子书:在某个大家都经常使用的阅读平台。
书名叫《我的失败,不算太坏》。
书名虽然是我脑暴了一堆以后编辑选的,但冥冥中像一个注脚,提醒着我:
失败只是角度意义上的失败,换个角度换个活法,你会发现更多。
别走进死胡同。
虽然现在我已经回归职场了,因为我不想脱离社会的节奏,以及长远来说,一个人的创作实在孤独,这已经不是某个大师闭关几年就能出一个旷世杰作的时代了。
但这是我这辈子应该不会再有的独立时光,现在想起来充满了宝贵经历。
所以裸辞以后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
是自由幸福和自我焦虑合二为一的叠加态。
是狠狠拷问自己人生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以及生活目标的绝佳时刻。
虽然你几乎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答案。
但是就在这种追问之下,距离答案会越来越近。
最后,你可能像我一样果断转身去从事一个之前从未接触过的行业创造新经验,也可能回到老本行做一些以前做过的事情。
这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经历之后的你自己。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你成为了一个全新的、更好版本的你自己,这才是题眼啊。
朋友们,
记住一句话:你是过去与当下的连接。
有空多点点自己吧,会有惊喜的。
责任编辑:讷讷